自來人跡所未到,亦版圖未收,生番地不歸地方官管轄,等等又台地生番穴處居,于載版圖,為聲教所不及.........1871年琉球太平山島人69人,遇風災漂流至台灣東南部3人溺斃,餘登陸屏東八瑤灣為生番襲擊,被殺54人,餘避民宅倖免於難,是所謂[牡丹社事件].
1874年3月日軍登陸瑯嶠社寮,進攻牡丹社互有傷亡.而清廷卻不能掌握情況.且台灣道夏獻綸竟云:
牡丹社係屬番,界彼如自往剿辦,在我勢難禁止.清初禁山,台東後山之地由此可知,除荷據時期的東印度公司,少數的漢人來墾和平埔族的遷入,台東仍是化外之地,現代國家制度未及,還是部落型態的社會,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因為防止外國勢力對東台灣的覬覦, 於沈葆楨為台灣負責人後擬定開山撫番政策,對後山開發積極經營,台灣東部後山進入新里程,慢慢的進入國家的體制內,所以台東進入現代國家制度只不過一百多年,還是一個相當年輕的地區,當地的原住民面對如此重大的文化衝擊的反應可能無法做出很好的反應,對於這年輕又多元的地區,台東未來的路將會走向何處,這正是我所最關心的.
以下節錄自胡傳(鐵花)編修之臺東州采訪冊
建置沿革
州在臺灣山後,皆群番所居.康煕時,全臺入版籍,原係南路理番同知所轄之境.第以其地荒僻,其人不解耕織,故不責其貢賦而化外視之. 同治十三年,日藉此番不入中國版籍,聲言牡丹社番前曾戕害琉球失風難民擅以輪船載兵闖入琅嶠,欲討番罪;實則,覬覦我後山也,我督辦臺灣海防大臣沈公葆楨燭其奸謀,遂決計調兵分南,北,中三路鑿山開道,經理後山.十二月,命同知袁聞柝攝南路理番同知篆,領綏靖軍駐埤南撫番.光緒元年六月,復奏請移駐南路理番同知於埤南,並請於關防內加[撫民]二字. 十日四年,臺灣巡撫劉公銘傳奏請裁同知,改設置臺東直隸州知州於水尾.嗣因土匪,兇番勾結叛亂,水尾居民死亡殆盡,乃暫寄治於埤南;今因之.
疆域
州東濱大海.西際番山,南界阿郎壹溪.北界加里宛.南北延袲三百二十七里;東西寬處百數十里,窄處十餘里,數十里不等.南距恒春,西南距鳯山,西距安平,嘉義,雲林,埔里,北距宜蘭,皆為番山所隔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