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台東,周遭有不同的族群同生活在這裏,在彼此之間並沒有很大的問題存在。
工作環境中,有卑南族、阿美族、魯凱族、排灣族、布農族、達悟族、太魯閣族、平埔族原住民族群,閩南、客家和所謂的外省人。今天我因讀「大港口事件」在工作時看到了阿美族的同事,都會多了一些些的好奇,過去在這土地上流血、流汗的歷史,文化的衝突,部落間的問題,而清朝政當初對他們而言,外來的另一個「部落」,人力徵用、土地的侵佔,溝通和文化認知的不同,不懂得國家,世界的單純原住民,錯估了外來者並不是一個部落而是有數以萬萬計的人口的國家體制清朝,演變為一流血事件,然而原住與現代國家入侵者的衝突也一直到了日據時期布農族人與日本的流血事件,只是因為後山阿美族人比布農族人早接觸現代,在原住民的口傳歷史中,這些記憶也還流傳在部落的長者之中。
台東這樣多樣族群的地區,在今天政治的局面下,而不論你是那一族人,都是相對的少數,反而族群較沒有問題,歷史的記憶在那裏,我要去認識他,作為借鏡,且不要拿過去來事實來做今天任何問題的借口。
以下資料引自:原住民部落重大歷史事件--大港口事件
同治十三年(1874年)
三月 日軍侵台(牡丹社事件)
五月 沈葆楨到台視察。(【日兵侵台始未】p.26)
六月 6/8值此用人之際,沈葆楨據張其光稱,前南澳總兵吳光亮打仗勇敢,故奏請飭兩廣督派令吳光亮前來。(【日兵 侵台始未】p.46)
七月 吳光亮募勇點驗完畢,「即所募一千名,分兩營,稱飛虎左翼、右翼。」,但欲同來台灣的舊部甚多,故帶1270多名。(【甲戌公牘鈔存】p115~116、【台案彙錄壬集】p.100)
八月 月初,沈葆楨因廖有富案之內憂、日人企圖北攻「王字番」之外患下,故要求黎兆棠前往撫番搜匪,開路設防
8/17,飛虎軍連同張其光所招的粵勇共二千餘人,到達旂後。(【日兵侵台始未】p.167~118、【清穆宗實錄選輯】p.164、【日兵侵台始未】p.117)
十月 因內山「水沙連一帶,久為逋逃之藪,非先搜捕積匪,無以撫綏生番」,而黎氏所募的「新軍無多,不敷分 布」,遂「飭南澳鎮吳光亮率粵勇兩營赴之」,10月14日起,分批北上。
10/17劉璈抵台,代黎兆棠為營務處,將駐防於府城的飛虎軍,移調中路。至本月下旬,吳氏進駐集集埔。(【甲戌公牘鈔存】p.150)
光緖元年(1875年)
一月 1/9吳光亮負責之中路興工,擬由林圮埔、社寮莊分路入大坪頂及合而達茅埔、東埔。(【台灣海防並開山日記】p.43【福建台灣奏摺】p.34)
三月 袁聞拆回駐埤南,次第招撫埤南以北沿山、沿海平地、高山各社,並招民開墾巴塱衛、大坡等處荒地。(【台東州采訪冊】p.77)
九月 9/28,,沈葆楨奏請奬勵開山人員。(【福建台灣奏摺】p.77)
十月 10/6,,吳光亮獲准以記名提督請旨簡放。(【台案彙錄壬集】p.96)
光緖二年(1876年)
一月 沈氏通知吳氏造具屨歷,以便他具保吳氏進階為提督,吳氏回函表示:「現仍統軍深入內山,辦理開山撫番事務」。(台案彙錄壬集)p.96
十一月 初,淡水人林東艾,於光緖元年隨提督吳光亮開中路,任後山總通事(此句恐誤),以功保把總;本月,在擠巴摘山巔,遇原住民,被殺。(【台東州采訪冊】p.39”p.75)
光緖三年(1877年)
三月 丁日昌以南、北、中三路統領聲氣未能相通,擬將吳光亮所部移紮後山璞石閣、水尾,居中控馭;蘇澳至新城中間所紮各營,移至岐來秀姑巒卑南一帶,歸吳光亮調度節制。蘇澳不設統領,仍紮一營,就近歸總兵孫開華調度。(【德宗實錄】卷49)
四月 4/15吳光亮自府城出發,新任後山統領,由恒春今年新闢之路遶至後山卑南秀孤,駐紮該處,練兵屯田,以為久計。丁日昌表示,此時的後山中路尚無駐兵:「查秀孤巒自開闢以來,為人跡所不到之地」。(【申報輯錄】p.715)
五月 移線槍營於大港口。(吳光祿p.8)
5/22後山颱風,蘇澳、新城、大港口、成廣澳等地營壘全毀。(吳光祿p.14)
七月 烏漏社人攻殺清兵。(大庄沿革史稿)
八月 裁撤綏靖軍。(【台東州采訪冊】p.77)
阿棉山社及納納社捲入戰事。
十月 孫開華率握勝軍進扺成廣澳,與台灣總兵光會籌。(【清史列傳選】p.467)
23日,孫開華進紮彭仔仔,吳光亮派林福喜、吳光忠、羅魁等人引導。(【清宮月摺檔案台彎史料】p.2836)
十一月 吳光亮復命綏靖軍管帶都司羅魁為先鋒,進剿阿棉納納等社,與林福喜線槍營、吳光忠飛虎軍右翼,復敗田寮,羅魁力戰而死。(【台東州采訪冊】p.68、p.73)
十二月 援軍齊集。12日,孫開華等進紮水母丁,展開反攻。吳、孫二軍門督率各軍及南路同知袁聞柝所調中路各社熟番合力進勦。(【台東州采訪冊】p.68、p.77;【清史列傳選】p.467)
19日攻破納納社、20日攻破阿棉山社,「擒斬無數;勦撫兼施,群番均皆震服」(【申報輯錄】p.772~773)。秀姑巒之拔子莊、馬太鞍、大巴塱三大社等,紛紛求撫(【清宮月摺檔台灣史料】p.2863)。復募綏靖軍,分防大麻里以南各地。
光緖四年(1878年)
一月 孫開華等軍,以獲渠魁,駐師納納;旋擒獲為首之馬腰兵、猛益裡、戛加早、卓律等,自此大小各社皆投降。(【清史列傳選】p.467)
二月本案結束後,裁撤線槍營。
三月 以攻克台灣後山納納、阿棉兩社,賞台灣道夏獻納封典、優敍,總兵官孫開華、吳光亮等黃馬褂,寬免副將林福喜等處分,並予陣亡都司羅魁優卹。(【德宗實錄】卷69)
六月 6/18,發生加禮宛事件。
九月 清兵平定加禮宛事件。
十月 擴充飛虎軍兵力,以新成立的飛虎後營駐守大港口。
光緖五年(1879年)
吳光亮頒布「訓番俚言」。(【臺灣生熟番紀事】p.37)
光緒六年(1880年)
春,飛虎後營撤出大港口,隨吳光亮返回府城。
光緖七年(1881年)
埤南同知袁聞柝建昭忠祠,祀後山死事文武員及軍士。(【光緒台灣通志】p.433)
MMDays Showtime 2015 謝幕
-
(圖片來源: 4regularfolks.com) 感謝各位讀者的支持,歷時兩個多禮拜的 MMDays Showtime 2015
終於在昨天劃上了完美的句點。也感謝參與的眾多寫手,包括:Mr. Monday, Mr. Tuesday, Mr. March, Mr. D-Day,
Mr. Friday, Mr...
9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